![说木叶教案(精选18篇)[此文共41504字]](https://img.jihtu.com/upload/6249.jpg)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8篇《说木叶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说木叶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 ……此处隐藏43508个字……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左边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反映的是秋天的景象,而
右边的诗句没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有的只是“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反映的是夏季枝繁叶茂的景象。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
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我处特点?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
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三、要求学生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归纳明确:
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鉴赏例解
一、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赏析杜甫的《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请同学们思考该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1) 学生思考、试答;
(2) 教师讲解明确: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颔联则以传神会意的笔法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秋意甚浓甚浓了,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铺垫张本。颈联表现情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
(3)知识小结: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鉴赏古诗时,如果诗中出现了“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一般来说,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
二、上面一再提到“意象”一词,那么意象是什么呢?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
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又如:
落花、流水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常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鸿雁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形象的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然是讴歌的对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凌雪傲霜坚强之意;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如坚守自我的气节。王维《竹馆里》:“独做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入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花以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芭蕉
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象“得不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而是寄托了诗人无限愁绪的意象了。
寒蝉